闫军堂,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治医师
1984年11月出生,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燕京刘氏伤寒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学术秘书、骨干成员,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3+3工程”—刘渡舟名家研究室学术秘书兼骨干成员,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经方现代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本人在博士阶段师从于伤寒名家王庆国教授,很好的继承了王庆国教授“治伤寒,用经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先后对半夏泻心汤、四逆散、柴胡桂枝干姜汤等经方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经方的现代研究和应用,形成了“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抓主证”、“古今接轨,经时结合”以及“灵活变通,不为所拘”的指导思想,并遵循王教授提出的“部分替代,局部优化,质量可控,疗效提高”的原则,开展了中药新药的创制研究。总之,本人在科研工作中思路清晰,思维活跃,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出较为优秀的科研创新能力,并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已经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现已主持完成校级课题1项:张仲景 “角药” 配伍的文献与临床研究,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从c-kit信号探讨温肾润肠法的分子机制”、“从信号转导通路表达与调控探讨益肾活血法对EMT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利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敲除技术解析栀子苷与栀子药效关联性的研究”,以及从“体内过程-生物效应”相关性角度研究3首泻心汤类方的配伍机制”等,并主研参加部局级及校级课题10余项。主编学术著作1部,副主编4部,编委兼学术秘书10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3篇。